据《经济参考报》消息商务部日前公布的《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(试行)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在各地传统电商及微商群体引起较大反响。
专家认为,当前微商乱象亟待规范治理,但应注重分类监管,出台细则,以防挫伤创业者热情。
《办法》指出,无店铺零售经营者通过相关服务者从事销售活动,应当提交营业执照、经营许可证、授权经营证明以及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证照信息等。经营者为自然人的,要提供居民身份证、联系电话、经营场所(住所)等。
为保护消费者权益,《办法》还要求,经营者和服务者将交易信息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;严禁夸大宣传弄虚作假,欺骗误导消费者;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,不得通过固定电话、移动电话、短信、微信、电子邮件、信函等渠道,向其发送推销信息等;向消费者出售商品,应当出具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。
业内认为,《办法》对传统电商影响不大,但对微商来说,影响却是巨大的。今后无执照、不缴税、任由发展的所谓微商经营“常态”可能会面临终结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微商从业者已从1000万激增到2000万人,平均每天“诞生”3万到6万个微商,“微商大爆炸”后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已经接踵而至。
微商多以“互联网+”来给自己“正名”,有的打着“官方正品”的旗号,缺乏传统电商的信用体系。为增加可信度,有微商使用“微信对话生成器”、“支付宝转账截图器”等对话、交易记录造假工具。尤其是仅在朋友圈发图、通过微信联络的微商,不需要提供身份证、手机号等信息,没有营业执照、不缴税是常态,很容易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法外之地。
不过,也有创业不久的微商表达了对商务部征求意见稿的担忧。重庆市南岸区申先生经营了一家售卖辣子鸡、川味香肠腊肉的微店,在朋友圈推广。他担心,一旦微店要办理营业执照、交税,成本可能会大幅提升,这可能让尚处在起步中的微店雪上加霜。
针对微商发展的乱象,业内人士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:
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,探索适合电商特点的行政及办公方式。二是加大对微商分类监管迫在眉睫,但切勿“一棍子打死”,以免挫伤网络创业积极性。三是完善电商信用体系建设。